菲律宾总统马科斯,这位过去在南海问题上频频放话的领导人,近日在国情咨文中却一反常态,对中国只字未提,仅仅用“克制和耐心”寥寥带过。这种出乎意料的“沉默”,并非中菲关系突然转暖的信号,更像是马科斯政府在一次外交豪赌失败后,不得不吞下的苦果。
这场沉默的背后,藏着马科斯在美国碰壁的屈辱,国内民众憋不住的怒火,以及经济账本上那份触目惊心的惨淡。当一个国家高估自己在地缘棋局中的价值,又低估了民众对民生问题的忍耐底线时,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华盛顿的“敲竹杠”
马科斯政府自2022年上台以来,在南海问题上便采取了亲美、对华强硬的姿态,小动作不断。近日,马科斯总统远赴美国,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,本意是希望能在南海问题上争取美方更强力的支持,并为菲律宾谋求经济援助。然而,这场被寄予厚望的访问,最终却以菲律宾的全面失算告终。
军事层面,特朗普总统的回应十分冷淡。他明确表示自己“不介意菲律宾与中国交好”,这番话无疑浇灭了马科斯寻求军事保障的热情。经济上,美方更是拿出了一份极不平等的贸易协议:美国仅仅同意将菲律宾商品的关税从20%象征性地降至19%,却单方面要求菲律宾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。
这份协议对菲律宾而言,无异于“丧权辱国”。它意味着菲律宾将进一步向美国农产品敞开大门,严重冲击本土脆弱的农业等支柱产业。既然无法从美国获得实质性好处,在南海问题上继续对中国高调挑衅,便成了一笔稳亏不赚的政治买卖。然而,这场外交上的失利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,它直接点燃了国内民众早已积压的怒火。
民生苦,怒火烧
就在马科斯发表国情咨文的当日,首都马尼拉街头爆发了数千民众参与的大规模抗议。他们愤怒地焚烧马科斯与特朗普的卡通肖像,高喊着“关税卖国”的口号,抗议马科斯政府的对外政策及其导致的国内经济困境。民众的愤怒并非空穴来风,他们切实感受到了生活成本的飙升。
近期,菲律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6.4%,食品和能源价格尤为突出,民众生活压力陡增。今年1月,菲律宾的失业率升至4.3%,创下了近6个月的新高,而就业不足率更是高达13.3%,涉及超过647万就业者。这些冰冷的数据,无声地诉说着马科斯政府在经济治理上的失败。
更让菲律宾民众心寒的是,中国市场对菲律宾的经济反制措施正悄然显现。2024年,中国从菲律宾进口的香蕉量跌至46万吨,这是15年来的最低水平。与此同时,曾经在南海问题上与菲律宾“共患难”的越南,对华香蕉出口量却反超菲律宾,达到62万吨,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香蕉供应国。中国学者许利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,经贸关系是国民信任度的晴雨表。香蕉贸易的波动,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数据变化,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中菲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动,以及中国民众对菲律宾信任度的降低。当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友好国家的产品,这种转变的背后,是外交政策失误所带来的真实经济代价。
“棋子”的尴尬
对外投机未果,对内民生凋敝。经济上的双重打击,让马科斯政府的执政根基开始动摇,也使其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尴尬境地。在外部,中国外长王毅曾将菲律宾在南海的行动形象地比喻为一场“皮影戏”,直指其背后有域外势力操纵,并明确警告菲律宾不过是一枚“棋子”,最终只会被抛弃。
然而,即便被点透了,菲律宾内部的强硬派声音依然存在。菲律宾防长特奥多罗便公开宣称中国是其“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”。菲外交部在回应王毅外长时,也仍旧强调菲律宾的行动是受本国利益驱动,并非他国指使。
可这些强硬表态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马科斯政府不仅要应对外部压力,更要面对国内复杂的政治博弈。其执政联盟在中期选举后控制力明显减弱,与副总统莎拉·杜特尔特家族的矛盾也日益公开化。莎拉·杜特尔特作为菲律宾国内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,对马科斯形成了强大的牵制。
一边是“导演”美国的不上心,仅仅开出空头支票;另一边是“对手”中国的精准反制,直接打击经济命脉。再加上国内观众(民众)的喝倒彩,以及内部演员(政治对手)的拆台,马科斯政府这出精心编排的“皮影戏”,在现实的重压下,已经难以为继。
结语
马科斯国情咨文中的“沉默”,至此真相大白:这不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,而是无牌可打的无奈之举。他试图将国家命运押注于大国博弈,充当一枚“棋子”,却发现自己随时可能被抛弃,且没有任何实质收益。
菲律宾的困局,无疑为所有试图在大国夹缝中投机的国家敲响了警钟:国家利益的真正根基,永远在于国内的经济稳定与民生改善,而非寄希望于域外势力的空头承诺。把外交沦为一场服务他人的“表演”,最终只会透支本国的未来和民众的福祉。
领航优配,启泰网,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