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梯里碰到邻居妈妈们,大家疲惫地感叹起:
“暑假真是烧钱!给孩子报了一个夏令营,一个英语口语课,就花了一万多。”
“我们家也是,才报个篮球课、围棋课,就大几千了,还想学游泳和画画。”
是啊,这哪是过暑假,分明是拼爹妈的“钞能力”大赛!
作为普通家庭家长,我太懂这种感受了:
价格不菲的海外游学营,名目繁多的项目实践课,琳琅满目的编程课、思辨课、艺术课……
在焦虑裹挟下,哪个父母不生怕孩子落下?
但挑来选去,暑假还没开始呢,钱包就先瘪下去了。
这换不换得来孩子的快乐时光还不知道,“财务黑洞”恐怕会越来越大。
那些真正滋养心灵的体验,真必须高昂的价签来支撑吗?
我给不了孩子环球旅行的奢华,但也不想他错过热情饱满的夏天。
该怎么办呢?
思来想去,我决定,带孩子来一个低配但高质量的暑假!
当动辄数千的“思辨课”“口才课”“领导力课”铺天盖地时,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最唾手可得,且历久弥新的教育宝藏——
阅读,以及由阅读延展开的深度聊天。
1、无需什么昂贵道具,只需几本好书,一片时光,一份专注。
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读完多少“必读书目”,也无需催促他们必须写出多深刻的读后感。
这里的“读书+聊天”是放下功利心,去拥抱最纯粹的亲子共读时光——
周末傍晚,微风吹拂的阳台角落;
每次晚饭后,一家人围坐的沙发前;
或者只是睡前依偎在床头的片刻。
选一本孩子感兴趣的书:
可以是一本妙趣横生的科普绘本,一本天马行空的奇幻小说,甚至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漫画。
父母只需陪伴,用温暖的声音读出来,或安静地听他磕磕绊绊地念,再或者各自捧起自己喜欢的一本。
当孩子被书中的世界牢牢吸引,当他对某个情节发出咯咯的笑声,或当他因主人翁的遭遇微微皱起眉头......思维的种子便已悄然播撒。
2、阅读之后,你们可以开启一场平等的“茶话会”:
不是居高临下的考问:
“说说,这本书讲了什么道理?”
“你有什么感受?”
而是真诚好奇地探讨:
“主角跳下悬崖救朋友,你觉得是勇敢还是鲁莽?换作是你,你会怎么做?”
“这结局可真让人想不到!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呀?你心中的结局是怎样?”
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思维的碰撞。
别小看这看似简单的亲子共读与聊天。它是最朴素,也是最深刻的思维训练场。
这些围绕文本展开的真诚对话,像一把无形的钥匙,层层撬开孩子理解世界的大门。
他们在复述情节时锻炼表达,在分析人物动机时学习共情,在争论故事结局时练习逻辑......
生活的道理、处世的哲学、思辨的种子,便在这一问一答、一来一往的亲密时光里,悄然种下。
往年暑假,我总抱怨儿子大部分时间都不主动运动:
老窝在空调房里,守着平板电脑,两眼无神,小脸发白。
后来看到朋友一家,总在周末全家出动:
爬山、溯溪、骑车、徒步——孩子晒得黝黑,但笑声爽朗、活力满满。
我才恍悟:
问题或许不在孩子,而是我们一家子都太“宅”了!
催促孩子独自运动,往往徒劳。
孩子对运动的热爱,源于身边人的榜样与带动。
这个暑假,我们准备暂停昂贵的游泳私教课和网球班,先全家人一起培养起每天运动的习惯。
大家也不妨和我们一起——
1、平日里,把公园、绿地当免费运动场。
夕阳西下,带上一个球、一根跳绳、一幅球拍,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家庭运动赛,和孩子一起跑个满头大汗、笑声震天;
组织一场“发现自然”的寻宝行动,比赛谁能找到最奇特的树叶、最斑驳的石头,或最特别的昆虫;
迎着晚霞,在绿道上骑行,感受清风掠过耳畔、灌满衣衫的淋漓畅快......
2、周末,和孩子拥抱广阔的山野自然。
在山间小路上徒步,感受攀登的辛苦与登顶的喜悦,观察不同海拔植物的悄然变化;
在小溪边驻足,寻找光滑的鹅卵石,观察鱼虾倏忽游弋,让清凉溪水漫过脚踝;
露营的夜晚,躺在松软的草地上仰望星空,辨认闪烁的星座,让宇宙的浩瀚在孩子心中种下敬畏与好奇......
运动的真谛,首先在快乐与自由。
当孩子在奔跑跳跃中,感受身体的舒展与力量;
在追逐嬉戏中,体验竞争的乐趣与合作;
在阳光、清风、泥土、草木的气息中,抚平焦虑,开阔心胸;
相信强健的体魄、阳光的心态,便会如同呼吸般自然生长。
朋友曾花大几千,给孩子报了热门的“项目式学习(PBL)”夏令营,结果大失所望:
项目设计痕迹过重,孩子没有发自内心的好奇,缺乏主动思考,全程都在被老师预设的环节推着走;
不是真实需求,缺乏深刻体验,最终所学,也很难以迁移运用。
好的项目式学习,源于真实的好奇,解决的,也是真实问题。
我们与其将孩子放入人为设计的精致项目中,不如把他们交还给生活——
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,发现真正需要做、想要做的项目。
1、家务不是大人的专属。
可以根据孩子年龄、能力,赋予他们几项长期的“家务”责任:
7岁孩童,可负责绿植浇水、饭前摆碗筷、饭后收捡餐具等;
10岁孩子,可尝试每周自己刷洗鞋子、负责家中垃圾分类倾倒、整理自己房间等;
更大些的,可以挑战烹饪简单菜肴,负责全家洗衣晾晒,制定家庭伙食预算、定期采购食材等。
2、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。
暑假我们家,爸爸已郑重邀请儿子担任他的“资料整理小助手”;
我也说好,会花“高薪”(零花钱)聘请儿子帮忙收集素材、校对稿件(顺带熟悉AI工具)。
儿子想到能像大人一样“工作”赚钱,兴奋不已。
当然,大家即便没有现成的“工作”可以交给孩子,也可从兴趣出发,完成一些“家庭小项目”。
比如:
参考一:打造阳台小菜园
从选择容器(废物利用)、购买菜苗、研究种植方法,到观察记录、最终收获一盘亲手种的小青菜、小番茄。
孩子全程参与,观察生命进程,收获劳动成果,他们对一餐一食的理解、感受,便会更深刻。
参考二:旧物改造计划
周末,和孩子一起将闲置的乐高搭成“蒙德里安纸巾盒”,装饰家居;
找出家里闲置旧T恤、旧瓶子、旧纸箱,一起头脑风暴。
不就既是一次环保实践,又是充满创意、乐趣的美育工坊?
参考三:家庭活动策划
实在不知干啥,就交给孩子来策划吧!让孩子全权负责一次生日会或全家出游:
从协调计划,制定预算,到预定场地、购买物资,最后执行总结。
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,学习和成长会自然发生。
为了种好菜,孩子会主动查阅资料;为了改造旧物,他会研究工具用法;为了办好活动,要精打细算、多方沟通。
项目完成后的展示与复盘,更能极大提升孩子的自信与表达。
这不正是PBL所追求的提出问题,思考解决,统筹规划,落地执行吗?
假期里,家长们最忧心的还是:
不给孩子报班,他要是终日与电子屏幕为伴,视力、专注力受影响,情绪管理、沟通表达都越来越差,怎么办?
我们不把孩子的时间填满,孩子就会电子设备抢走啊!
可孩子之所以会沉溺虚拟世界,不正因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联接感太弱吗?
暑假,正是让孩子走进“烟火人间”的好时机,我们就更要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和课堂——
1、在社区烟火气中,学习与真实世界打交道。
午后,和小伙伴们在楼下阴凉地跳绳、捉迷藏、玩桌游,在游戏中,学习规则与合作,处理小摩擦;
拿着零花钱,去便利店买早餐或雪糕,学习清晰表达需求、礼貌询问价格、顺利完成交易;
带孩子观察或参与社区实践:
保安如何巡逻登记?保洁如何分类清扫?快递小哥如何高效分拣?担任“消暑行动”志愿者等。
理解分工协作,懂得尊重每一份劳动。
这些日常、非结构化的互动,正是孩子习得社交礼仪、建立社会认知的宝贵土壤。
2、用省下的报班费,探亲访友或规划一次“穷游”。
全家一起出行,请孩子提前做功课,化身“小导游”,为长辈讲解景点历史、文化特色;
回乡住几天,跟随老人下地识五谷,喂鸡鸭、抓鱼虾,听他们分享劳作经验、过往岁月;
过程中,孩子用脚步丈量城市,品尝地道美食,在有限预算内做攻略、做选择;
自己管理行李、应对突发状况,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、相处,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......
相信这份与城市街巷、乡土大地、血脉亲缘的深刻联结,将成为孩子情感世界的坚实根基;
这些在真实路途上,磨砺出的生存智慧与豁达心态,也会是补习班高墙中无法习得的财富。
作为普通父母,我们或许无法给孩子镶着金边的履历;
但也能在蝉鸣声声的午后,和孩子享有共读一本书的专注。
或许无法解答他们心中的所有迷惘;
但也能在困惑袭来时,安安静静地陪在他身边,听他絮絮诉说。
这个暑假,别再在烧钱的“教育竞赛”中耗尽心力、掏空钱包;
放下对“高配置”的执念:
以时间为土壤,以陪伴为养分,用生活本身,作最好的教材。
相信那些在清风、书本、汗水与笑声中共同成长的日子,终将成为滋养孩子一生的盛夏光年!
作者 | 猪妈妈,自由撰稿人,学习型妈妈,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,另有网名,宝藏猪妈妈。
主播 | 安东尼,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领航优配,启泰网,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